热门搜索:
北京紫外灯光化学反应装置CY-GHX-AC实验室光催化反应仪产品说明:
川一仪器系列光催化反应仪, 又称为光化学反应釜,多功能光化学反应器.主要用于研究气相或液相介质、固定或流动体系、紫外光或模拟可见光照、以及反应容器是否负载TiO2光催化剂等条件下的光化学反应。具有提供分析反应产物和自由基的样品,测定反应动力学常数,测定**产率等功能,广泛应用化学合成、环境保护以及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主要特征:
1.光化学反应仪智能微电脑控制,可观察电流和电压实时变化
2.进口光源控制器,内置光源转换器,功率连续可调,稳定性高
3. 光化学反应仪具有分步定时功能,操作简便
4.反应暗箱内壁使用防辐射材料,且带有观察窗
5.采用内照式光源,受光充分,灯源采用耐高压防震材质,经久
6.配有8(6/12可选)位磁力搅拌装置,使样品充分混匀受光
7.双层耐高低温石英冷阱,可通入冷却水循环维持反应温度
8.光化学反应仪高温度保护系统,自动断电功能
9.机箱外部结构设有循环水进出口,内部设有2个插座,供灯源和搅拌反应器用
北京紫外灯光化学反应装置CY-GHX-AC实验室光催化反应仪目前, 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作催化剂进行光催化氧化降解**污染物的研究, 已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1] 。为了提高光催化氧化反应效率,光催化氧化反应器是必不可少的。应用光催化氧化反应器可进行化学氧化、光氧化、光化学氧化、光催化氧化和光化学催化氧化等多种类型氧化反应, 并可进行多种组合试验, 为环境科研、环境工程提供试验设备, 亦可为高等院校师生提供教学试验设备。光催化氧化反应器的设计远比传统的化学反应器复杂,除了涉及质量传递与混合、反应物与催化剂的接触、流动方式、反应动力学、催化剂的安装、温度控制等问题外,还考虑光辐射这一重要因素。目前已有多种形式的光催化氧化反应器应用于光降解的研究及实际废水的处理,并了一些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为此有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如何提高光催化氧化反应器的效能及实用性开展了大量的工作[2]。
1 光催化氧化反应器的结构形式 催化剂以两种形式存在于反应器中:一是光催化剂颗粒分散于整个反应器系统中,二是光催化剂颗粒固定在载体上(如反应器壁或尼龙丝网等) ,据此可将相应的反应器形式称为悬浮式和固定式。
悬浮式是TiO2粉末直接与废水混合组成悬浮体系。优点是结构简单,能充分利用催化剂活性[3]。缺点是存在固液分离问题,无法连续使用;易流失;悬浮粒子阻挡光辐射深度, TiO2 =0.5mg/m3左右,反应速度达到限[4]。 固定式是TiO2粉末喷涂在多孔玻璃、玻璃纤维或玻璃板上。优点是TiO2不易流失,可连续使用;缺点是催化剂固定后降低了活性[5]。固定式又分非填充式和填充式两种。非填充式固定床型:以烧结或沉积法直接将光催化剂沉积在反应器内壁,部分光催化表面积与液相接触。填充式固定床型:烧结在载体上,然后填充到反应器里,与非填充式固定床型相比,增大了光催化剂与液相接触面积,克服了悬浮型固液分离问题。
北京紫外灯光化学反应装置CY-GHX-AC实验室光催化反应仪小容量光化学反应仪产品配置:
配置单 | 数 量 |
控制主机 | 1台 |
反应暗箱 | 1台 |
光源控制器 | 1台 |
双层石英冷阱 | 1个 |
循环机 | 1套 |
汞灯(1000W) | 1支 |
氙灯(1000W) | 1支 |
金卤灯(500W) | 1支 |
搅拌装置 | 1套 |
反应罐 | 8只(30ml,50ml共8只) |
光化学研究反应机理的常用实验方法,除示踪原子标记法外,在光化学中早采用的猝灭法仍是有效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被激发分子所发荧光,被其他分子猝灭的动力学测定来研究光化学反应机理的。它可以用来测定分子处于电子激发态时的酸性、分子双聚化的反应速率和能量的长程传递速率。
由于吸收给定波长的光子往往是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性质,所以光化学提供了使分子中某特定位置发生反应的手段,对于那些热化学反应缺乏选择性或反应物可能被破坏的体系为可贵。光化学反应的另一特点是用光子为试剂。
光化学的初级过程是分子吸收光子使电子激发,分子由基态提升到激发态。分子中的电子状态、振动与转动状态都是**化的,即相邻状态间的能量变化是不连续的。因此分子激发时的初始状态与终止状态不同时,所要求的光子能量也是不同的,而且要求二者的能量值尽可能匹配。
光物理过程可分为辐射弛豫过程和非辐射弛豫过程。辐射弛豫过程是指将整体或部分多余的能量以辐射能的形式耗散掉,分子回到基态的过程,如发射荧光或磷光;非辐射弛豫过程是指多余的能量整体以热的形式耗散掉,分子回到基态的过程。
决定一个光化学反应仪的真正途径往往需要建立若干个对应于不同机理的假想模型。找出各模型体系与浓度、光强及其他有关参量间的动力学方程,然后考察实验结果的相符合程度,以决定哪一个是可能的反应途径。一旦被反应物吸收后,不会在体系中留下其他新的杂质,因而可以看成是“纯”的试剂。